随着全球能源迅速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转型,储能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BNEF数据,2023年全球储能市场规模几乎增长了两倍,创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同比增长。 到2030年全球储能装机量预计将达到411GW(1194GWh),该规模是2021年的15倍。可以说,在当今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储能正逐渐成为一颗璀璨的新星,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发展前景。
10月16日,由国际能源网、国能能源研究院主办的2024第三届储能产业大会在北京盛大举行。本次大会由国能网、国能能源研究院、储能头条等联合主办,以“传承、新质、共享”主题, 纵论储能产业发展大势,展示各大企业创新成果,共商合作新途径。
随着能源革命的深入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储能成为人类在新能源领域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储能工作者,必须能够回答以下这六个问题。即:储能是什么?储能为什么?储能储什么?储能储多少? 储能谁来储?储能怎么用?未来的储能应该是什么样子?对此,徐锭明给出了答案:绿色低碳、经济实用、多元灵活、节能高效、安全可靠、智能共享。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固定与移动相结合、 大型与小型相结合、不同储能方式相结合,储能与虚拟电场相结合,这就是未来的现代化的储能体系。它们将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支撑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安全。
作为本次会议的主办方,国际能源网总裁、国能能源研究院院长张福龙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国能网发展的各级领导、业界同仁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欢迎。 2024第三届储能产业大会旨在汇聚全球储能领域的智慧与力量,共同探索储能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通过深入交流与合作,推动储能技术的创新突破,促进储能产业与多元能源体系的深度融合, 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贡献力量。
陶冶站在宏观的角度,从“十四五”规划的发展状况,到当前大家关注的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下的新型储能发展,再到储能行业政策等不同维度,对当前中国储能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分析, 并提出了多项建议。 陶冶指出,从截至2024年上半年的发展趋势来看,预期今年的整个新型储能规模应该还能实现倍升的增速。
李建林以“新型储能技术发展现状及盈利模式分析”为主题,从高校储能学科建设概况、双碳下储能需求分析、多元储能技术对比、亟待解决核心问题以及储能盈利模式分析等不同角度分享了他的观点。 他认为:储能需要一个融合式的发展过程,只有互相的融入才能更好推动整个行业的向好发展。目前储能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有储能标准体系健全化、储能大数据中心、储能顶层设计应先行、 经济性评估、储能电站典型设计、电池精准建模、储能系统仿真技术、退役电池梯次利用技术、氢储系统设计及利用、储能系统安全与消防技术等。
在上午的主题演讲环节中,天合光能中国区产品市场经理雷小露,钧能(宁波)电源科技有限公司热管理事业部总监倪安业,华为数字能源中国区储能解决方案总监杨志, 弘正储能(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晓光针对新型电力系统下光储融合解决方案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从各大企业的主题演讲的内容中不难发现,目前储能企业均在加大在系统集成和新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的快速提升, 电力系统对储能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为储能行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储能技术将成为推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增强电网韧性及实现分布式能源管理的关键。储能系统将在发电调频、调峰、备用容量及用户侧和输配电侧的多样化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将促进储能系统的广泛应用,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则将提升其效率、安全性和经济性。总体来看,储能市场将向规模化、商业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力量。
光储融合是算力绿色化发展的关键,“系统级设计产品+创新解决方案+智能能源管理系统”是实现光储融合的关键。
到2025年风冷与液冷两天技术路线或将发生倒转,向液冷主流的主导方向发展
华为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平台通过先进的构网控制算法、双级组串式架构和精细化管理,实现全soc范围稳定可靠构网。
弘正储能创新性地将“5S”系统产品观融入储能系统,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储能设备进行管理、监测、控制等方面的全面升级和优化
作为国际能源网精心打造的王牌栏目,《高端说》曾盛邀众多中国储能领域精英翘楚坐而论道,力图穿越风云际会的有限时空,将嘉宾的人格力量和社会价值作为节目的终极呈现。
本次大会中,《高端说》力邀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马士聪,锦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陆荷峰,国际能源网国际智库专家王英歌,围绕“电力市场改革深化下储能的角色、 机遇与策略”的主题展开讨论。国际能源网总裁、国能能源研究院院长张福龙担任本场高端说的嘉宾主持。
对话期间,嘉宾们通过鞭辟入里的分析以及深入浅出的话语展开了一场有深度、有高度、有前瞻、有内涵的面对面交流,为与会者带来了很多的启发。讨论话题始终站在整个中国能源发展的角度和高度, 不仅提出了对于储能行业发展的建议,更是提醒从业者要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趋势的思维方式下聚焦能源发展。
在下午的主题演讲环节中,阿特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储能系统解决方案负责人周晓华,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储能事业部系统集成中心负责人、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周喜超, 日出东方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储充业务部项目总监王正宁,美的科陆储能产品公司高级解决方案经理王珂,上海思格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解决方案总监朱小伟, 合肥华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解决方案总监刘俊就分布式储能新趋势新模式、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储能商业化应用等话题分享了各自的看法。
演讲嘉宾普遍认为,尽管储能行业前景广阔,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从技术层面讲,当前储能成本高企、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亟须解决。此外,如何提高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也将是企业未来研发的重点方向。不过,在挑战中,储能行业的不断成熟和创新的涌现同样意味着机遇。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分割。
总体而言,面对全球能源格局的深刻变化,以及中国能源体系绿色转型的迫切需求,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驱动下的生产力新形态,正在成为推动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阿特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储能系统解决方案负责人 周晓华
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储能事业部系统集成中心负责人、博士、正高级工程师 周喜超
日出东方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储充业务部项目总监 王正宁
浙江海得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薛静怡
美的科陆储能产品公司高级解决方案经理 王珂
上海思格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解决方案总监 朱小伟
合肥华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解决方案总监 刘俊